我是綠豆爸,今晚就是除夕夜了,但我好像很習慣在農曆新年假期讀書呢!(還好粉圓媽還沒開始打麻將)
今年假期我在閱讀《TA TODAY 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》,早上已經和大家分享一篇書摘了,但這本書談的「TA:人際溝通分析」真是太有趣,不但可以和阿德勒心理學相結合,更是解答了我對於自己和他人的許多疑惑呀!
很多時候,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,為什麼明明不想要重蹈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,卻不自覺地複製了⋯⋯
有的時候,我們就像個小孩一樣(地方媽媽表示,有時爸爸就像大兒子一樣,我也有同感⋯⋯)
但也有我們可以理智、成熟地面對各式狀況和挑戰的時刻,我們可以使用非暴力溝通,願意採取回映式傾聽,還有當責的能力⋯⋯
明明就是「同一個我」,難道是人格分裂嗎?
TA所採取的理論,來自於艾瑞克・伯恩的《人間遊戲》,認為每個人的行為、想法和感受,都存在於以下三種「自我狀態模式」:
🔸父母自我狀態:
我現在的行為、想法和感受,來自於父母或具有父母形象的人
🔸成人自我狀態:
我現在的行為、想法和感受來自於此時此地的資源
🔸兒童自我狀態:
我現在的行為、想法和感受來自於小時候的方式
我來舉個這幾天大家就會遇到的狀況:「孩子領了壓歲錢,父母該怎麼做呢?」
我們的「父母自我」會說:「把壓歲錢交給我,我來幫你存起來。」
因為從小我們的爸媽就是這麼告訴我們的。
而我們的「兒童自我」會說:「壓歲錢是我的!我想要自由自在的花錢買東西!」
如果當年的我們不能這麼想或這麼做,那麼當孩子也這麼說的時候,我們反而不會同理孩子(雖然自己小時候也這麼想),而是我們的「父母自我」會跳出來說:「壓歲錢怎麼可以亂花呢!還是交給我存起來吧!」
如果我們能夠讓「成人自我」出來說話,它或許會說:「嗯!壓歲錢是啟動孩子長期財務計畫很好的時機呢!可以看看綠豆爸寫的文章喔!」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ermalink.php?story_fbid=3039391349406665&id=882178245127997
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的衝突、和另一伴的吵架,往往就來自於我們「自我狀態」的不協調。
三種自我狀態都是重要且必要的,並沒有哪個好、哪個壞,重要的是我們能夠覺察到自己正在以哪種自我狀態對人處事,以及儘可能地讓「成人自我」可以登場。
之後再來更詳細的介紹「自我狀態模式」喔!
---
幸福父母工作坊:2021春學-板橋週六班
❤️ 牛年新春早鳥優惠:每人 8,888 元 (限量限時~2/21)
✅ 報名詳情:https://bit.ly/36JlgDA